
擴聲系統的調節--音頻處理器的整體運用及其對音樂的綜合處理
發布日期:2018-08-27 瀏覽量:2265次
一、頻率
(1)頻率響應和聽感的相關聯系。可以將整個聲頻段大致分為四段,即高頻段(4000~16000hz)、中高頻段(500~4000hz)、中低頻段(160~500hz)和低頻段(150hz以下)。
低頻段是聲音的基礎部分,這部分決定了聲音的豐滿度,低頻不足時聲音顯得單薄,低頻過強時聲音發悶、混濁,低頻適中時聲音渾厚、豐滿。
60hz以下的頻段,人的感覺比聽覺靈敏,聲壓級大時能感覺到內臟的振感,80hz附近聽覺和感覺達到平衡。
中低頻段是聲音的結構部分,影響聲音的力度和結實度,中低頻不足時聲音疲軟,中低頻過強時聲音生硬,產生嗡嗡聲,影響清晰度,中低頻合適時顯得堅實、有力、豐滿,其中100~250hz頻段具有良好的豐滿感。
中高頻段是聲音的豐富多彩部分,決定聲音的明亮度、清晰度,中高頻不足時聲音朦朧,主旋律不突出,中高頻過強時聲音過亮、刺耳,中高頻段合適時聲音優美、明亮,圓潤有力。
高頻段是聲音的音色部分,表現聲音的細節,影響聲音的表現力、解析力,高頻段不足時韻味失落,高頻段過強時尖噪、嘶啞、刺耳,高頻段合適時聲音纖細,親切自然,色彩鮮明,富于表現力,臨場感好。
頻率范圍和人耳聽覺感受的對應關系如下:
30-60Hz 沉悶
60-10Hz 沉重
100-200Hz 豐滿
200-500Hz 力度
500-1000Hz 名朗
1000-2000Hz 透亮
2000-4000Hz 尖銳
4000-8000Hz 清脆
8000-16000Hz 纖細
但其中3400Hz和其二次諧波6800Hz給人以尖刺感。
(2)具體操作。以上介紹的是各頻段對人耳聽感的貢獻,調音時應使最終的頻響使各頻段搭配得當,要根據具體節目來增減,對不足部分進行適當提升,而對過強部分適當衰減,對于50和100Hz這兩個哼聲主要頻率要適當衰減,實際上頻率補償還與房間的聲學特性有關,總之不能生搬硬套,而要靈活掌握,例如如果感到力度不夠,可以適當提升200-500hz頻率范圍的增益,透明度不夠可以適當提升1000-2000hz頻率范圍的增益,感覺呆板可以適當提升2000-4000hz頻率范圍的增益,層次不清可以適當提升8000-16000hz頻率范圍的增益,感到聲音渾濁可以適當衰減60-100hz頻率范圍的增益,感到聲音生硬可以適當衰減200-500hz頻率范圍的增益,聲音缺乏纖細感可適當提升16KHz以上頻率范圍的增益,齒音太重則應該適當衰減6.3kHz以上頻率范圍的增益。
二、混響時間調節
(1)混響時間與聽感的關系
1)混響時間(500hz)大于0.5s,混響時間短,聲音干,單薄、死板。
2)混響時間(500hz)等于0.9s,語言節目混響時間適中,聲音干凈、清晰。
3)混響時間(500hz)等于1.2s,音樂節目混響時間適中,聲音溫暖、豐滿、有氣魄、有空間感、深度感、生動、厚實、明亮。
4)混響時間大于2s,混響時間過長,聲音渾濁模糊,有回聲嗡嗡聲。
(2)混響處理的幾個原則
1)不嚴重破壞音源的清晰度和明晰度效果。
2)不嚴重破壞音源的節奏感和旋律性效果。
3)不宜產生明顯的聲染色。
4)殘響聲音不宜嚴重掩蔽音源。
三、延時處理
延時處理除了用于補償揚聲器到聽眾的聲程差,還可以產生一些聽感效果,例如可以用延時來產生合唱、鑲邊、回音、振鈴等各種特殊效果,當延時時間在17-60ms之間時,可以產生合唱效果,延時時間在40ms以下時可以產生鑲邊效果,當延時時間在50ms以上時可以產生回聲效果,在回聲效果的基礎上加上反饋可以產生振鈴效果,即最簡單的混響效果。
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
下載二維碼